感謝網友nyc0125於上週看排後於PTT戲劇版上的分享。
--
前台服務的戲友說,有人想來看還看無法,因為人太多了。真的是很幸運 :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嬉戲是'04的劇本。
那一年,「教父」馬龍白蘭度過世,小小彬出生;
陳水扁跟小布希雙雙連任總統,差別在肚皮上的彈痕有否;
大長今韓風橫掃東亞,禽流感亦然;
陳詩欣為我國奪下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,朱木炎因賽程安排只能屈居第二;
性別平等教育法終於公佈,國道三號終於通車;
101完工啟用,成為臺灣的世界第一。
那今年呢?民國一百年,我們有些甚麼?
場上,散亂的服裝、紙箱、人形、輪胎、和酒瓶,
環繞著一只桌,一只不與其他物品關聯的桌,那麼的獨行焦點。
我覺得這畫面非常的有趣,讓我想到營火晚會上的火塔拜火,
導演說,屆時還會有更多的箱子、輪胎跟酒瓶,場子將變得更髒亂,
我很期待,期待這世界可以被天翻地覆到甚麼德性。
兩個角色,四個演員。
主要的張詩盈、郭耀仁,非常的精準吸睛,
特別是張詩盈的面部控制讓我非常喜愛,當下我就跑去借了父後七日來看。
另外兩位則相較影薄,或許是戲份少,或許不是,
存在感建立在台詞的話鋒上,看不太到角色。
未完成的整排,未完成的舞台。
有種破碎跟殘缺,意外的跟潛伏在荒謬之下的荒蕪相照應。
導演說今年並未在文本上做太多著墨修改,
希望在這個當今呈現依舊的《嬉戲》──一種原動力被消耗之後所遺下的殘渣。
而這注定得在想像跟說白之間的拉扯,這劇本仍是帶著某種的理想性,
希望觀眾去思考這樣產業消費鏈的關係,
究竟孰頭孰尾,是需求決定了創造,或者創造製造了需求?
分類是心得,因為我有點擔心。
擔心人們(包括自己)已經看不懂喜劇了,
那種實而悲到至極的可笑,好輕微,
輕輕戳你,點你一下,像惡作劇。
但我的皮已經厚了,你咬我沒感受的,
嘻嘻、哈哈,就結束了。
我想我期待的是被呼上一大巴掌。
因為我真的好害怕,
怕我們都沒有改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