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不冬眠

愛不冬眠

20110430

年輕世代的批判與融化  《我為你押韻-情歌》導演楊景翔專訪(下)



反諷式K歌
我一開始看完劇本,只有一個疑問:為什麼主標題是情歌、副標題是「港譯:我為你押韻」,但劇本從頭到尾沒有歌?後來想到應該要K歌,而且要俗一點。

原先我想像的主角是電視編劇,所以在戲中戲會使用投影牆播放影像,比如〈羅密歐與茱麗葉〉可能是【驚世劇場】,〈志明與春嬌〉又是拍得鳥鳥的類戲劇…討論「俗濫的愛情」。後來跟超哥(註:舞台設計王孟超)討論舞台時,他說到,影像很容易破壞劇場感,現場投影用得好還有可能,不然太寫實的東西,容易變成一種限制。

我突然想到:如果讓他們K歌呢?但是說句老實話,最近台灣劇場裡頭的戲真的很愛K歌,觀眾也很愛買單,所以把這拿來開玩笑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,音樂比較抽象,有些片段還可以排得像MV──在劇場裡頭,可是變得像MV,好像比較好玩!不然,如果按照我原本的概念,可能要花很多時間「拍戲」,而不是花時間「排戲」。例如有一場戲中戲是古裝戲,我想像成【中國民間故事】,到時候還得去山上拍外景搞很爛的特效來嘲諷…拍戲?這跟我們本來想做的事差太多了。

目前劇中大概有四、五首K歌,是因為柏翔說道他不希望他的戲裡出現情歌,所以我就故意在每一段戲中戲都出現了主題曲,由維英幫他唱。柏翔不想要,他一直在逃避的,維英就用這個東西來瓦解他。曲目有《天天想你》、《我願意》,也稍微唱幾句《沒有菸抽的日子》。另外,因為編劇很喜歡張雨生,也對這齣戲某些地方很重要,所以有《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》;還有一首是《Cry Baby》,比較搖滾的。

之前跟建騏(註:音樂設計陳建騏)討論音樂時有提到,劇本已經把很多歌詞攏在台詞裡了,好像情歌已經複製到日常生活對話中,所以我們不想要太照台詞講了什麼就K什麼歌。像《天天想你》,劇本後面有講到,我故意把它挪到初戀的時候。《我願意》是羅茱場的主題曲,但其實那一場沒有講到。另外還有張靓穎的《天下無雙》,是前兩年《神鵰俠侶》的歌曲,會用在古裝段落;在那首歌之前,還有一段很鳥、很像MV的動作畫面,都用反諷的方式進行,我的主要概念是這齣戲裡的戲中戲,都要有一種鳥鳥的感覺,因為這些戲只是柏翔的初稿,是未完成品。

他原本想批判的東西,竟然把他融化了
Birdy寫本的方式,給了我們蠻大的詮釋空間,他在劇本第一頁就表明了場景由「導演自行發揮」,後面幾場要不要結束?每個小部分要怎麼轉?到底柏翔自己是不是很愛聽情歌?他是因為被情歌荼毒太慘,才會變得這麼反社會嗎?這些部份Birdy都沒有規定一定要怎麼詮釋。

例如在玩鬧幾場的戲中之後,有一場比較深沉的討論─講張雨生那一場。分裂成兩個角色之後,我們才討論一個邏輯:那是柏翔親身的經歷嗎?以他的個性,應該會非常拒絕call in到電台點歌,但如果這個段落不只虛構,而是他做過,還非常需要呢?找到這個解答,那天排完,大家就蠻爽的,覺得:啊!真的是這樣。

排〈志明與春嬌〉的段落時,我們玩得很開心,一直亂玩。因為我覺得戲中戲本身就有一個趣味在,如果以未完成的劇本這個概念出發,現場可以玩出更有趣的東西。當時我分小節,出題目給他們做,都很瘋狂,不work的話,再換一個。真正玩的場景都不用討論,就做,笑一笑、搞東搞西,看怎麼樣比較好笑。

我的潛邏輯是,盡量不要只把場景演出來,越支解它越好。比如一開始我們把〈志明與春嬌〉演得很像以前的《淡水小鎮》;後來想到以前看R2舞群為打歌的明星伴舞,所以出現邊講台詞、邊演R2舞群的表演方式。另外,也跟演員發展出自創的奇怪手語,因為想到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是用說的,而是用比的,尤其談戀愛的時候。所以,光是那一段,至少有3種不同的表演。

我自己感覺是,這齣戲對觀眾來講是一種娛樂過程。就像看綜藝秀,有時候就是為了好玩,像遊戲。但是他原本想批判的東西,竟然把他融化了,很符合我們這個世代的狀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